
袁婷,女,汉族,中共党员,一级教师,2014年毕业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就职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学校培智班主任和生活数学等教学任务,担任学校的宣传工作。
1992年4月,袁婷出身于阳新县兴国镇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技工,母亲是一名水科所人员,家里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们大部分都从事教育行业,从小在阳新县第一中学学校家属大院内长大。上小学的时候,操场隔壁就是聋哑学校,那时候,袁婷每次下课后都跟着同学们去操场玩,还时不时模仿那些聋哑学生打手语与他们进行交流。袁婷老家有个堂哥小时候因高烧不退而致聋哑,每次回老家的时候堂哥只有和她用手语比划后,其他人才能知道他的想法。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长大后的她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果断地选择了我校特殊教育专业。2015年被阳新县特殊教育学校招录,因家庭住址变更,她辞职后于2016年9月,她以综合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红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她用耐心浇灌 滋养天使

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每一个特殊教师都是守护天使的精灵,袁婷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她毕业从教的这9年中,一直坚守在特殊教育的第一线。她钟情特教并不是说说而已,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她担任学院“冯耀东”爱心协会副会长一职,每两周都会带着师弟师妹们看望铁路的孩子们,与他们一起玩游戏、唱歌、陪特殊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周末;在重要的节气日子里,策划大大小小的爱心捐赠活动,去帮助那些特殊孩子,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因为从小与残疾孩子打交道,又因为身边有一个聋哑堂哥,这些都促使着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爱倾注于特殊儿童身上。九年前,初为人师的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走进聋哑班,聋生与健全学生相比有除了听力有障碍,其他与健全孩子一样:好玩、调皮,偶尔也会犯些小错误。第一次在聋班上课的时候,他们看她是新来的老师,个个都积极的跑过来跟她互动,袁婷看他们机灵又可爱的,总是会不间断给做好事和有进步的孩子发零食,夸他们很乖巧,表扬他们。由于刚毕业不久,手语还不够熟练,跟他们的沟通经常会词不达意,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偷偷的在背后嘲笑她。有一次,班上的达达同学偷偷的把她扯去办公室,哭着告诉她昨天晚上休息的时候被同班的俊俊同学罚跪在地板上,一整夜不让他睡觉,还跟她展示膝盖上红红的印记。听达达同学说完后,她怒火中烧,平时看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会干出这么恶劣的事情。于是她就像福尔摩斯一般开始侦查,她先找到在宿舍就寝的男同学,可又担心孩子们会串词和说真话又被挨打。为了维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保留听障学生的体面,她让另一个老师打配合,利用眼保健操时间,问完一个同学就让这个同学去教室坐着,喊下一个同学来办公室,经过一上午的问话与交谈,最后俊俊同学承认是他做的。这时袁婷示意让俊俊去重复他要求达达同学做的跪姿,俊俊用手语告诉她太丢人了,这样会很痛。袁婷冷静下来,用手语跟俊俊说他的行为已经像黑社会的大哥,如果毕业以后遇到别人这样欺负你,你会怎么办?引导俊俊去换位思考达达同学昨晚的感受。同时电话联系双方的家长,做好家校沟通的工作,在了解到俊俊同学的成长环境后,她也温馨提醒家长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过了几天学校收假,俊俊跟她写了一小段话,“谢谢袁老师,我错了。我的爸爸没有打我,我会乖的”。收到这张小纸条,她开始不断反思自己,如果那天做出另一种方式会不会伤害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他只是个孩子,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起哄和玩闹的过程中做出了错误的事情,而他本身就是一个折翼天使,再坏还能坏到哪里,他可能是太需要人关注和爱了。一个个不同的模样的孩子,就有一百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爱与严厉中,在与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她尝试着和他们做朋友以拉近距离,去深入了解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假期的生活表现及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她开始示弱,经常表扬和鼓励他们去做老师的小帮手;在寝室里、食堂里,操场上总是主动找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睡眠、、健康问题、聊家长里短和他们的梦想,在值班的时候给每一个同学都备着水果和零食。在后来,班上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少,孩子们团结友爱,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她,看到她自己一个人在学校带孩子的时候,同学们总会积极主动地去给她帮忙,每天早上、晚上都会跟她说“袁老师 早上好!袁老师,再见!”在时间的流逝的长河中,在彼此真诚的交流中,在孩子的进步中,在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下,更加坚定了她初心不改的特教情。
二、她用爱心呵护 沐浴教坛
“对人真诚,实在,以心交心”,是她跟学生家长沟通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她人格的真实写照。袁老师从教的9年,一直用爱心呵护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儿童。
特教学生的孩子大都数家庭经济困难户,很多缺衣少麻的。袁老师看到了有些孩子十天穿同一件外套,又脏又旧,特别是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袄穿,薄薄的衣服一层又一层,完全不御寒。她就把自己家或者亲朋好友家的衣服、鞋子、打包带来分给孩子们欢喜。又一次炎热的夏天,她的同学在北京做服装设计,库存了许多不同尺码的短袖,她立马联系老同学,自己出邮费送给学生;经常买些水果和零食分发给所有的孩子们,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前年,班上来了一位患有自闭症的新同学,一开始还没有适应学校的环境和集体生活,经常突然的发脾气,到处游走,厉害的时候润润同学还会有主动攻击其他同学的行为,这一切让她非常头疼与苦恼,在与家长不断地沟通后,她细心记录润润同学在校日常表现。每次在他受到外界刺激后,她总会先用温柔的指令让润润同学的情绪稳定下来,在通过奥尔夫音乐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完成所有的指令后给予奖励,虽然针对他的个别化的教育时间只有8至10分钟,但对于这样的个别化训练,润润明显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与进步:他可以安静的上完所有老师的一整节课、 可以不要妈妈的陪伴,独立在操场上阳光体育课、主动攻击其他同学的次数也减少了,还能自己排队就餐......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听指令、乖巧的孩子,所有的老师对润润同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2023年9月的教师节,润润妈妈在袁婷上课期间送来一面感谢锦旗,这是自办学以来学校获得的第一面锦旗,更是袁婷从教9年以来的第一面锦旗,那一刻的她有错愕、有惶恐、有感动、还有眼里抑制住的泪水。她用爱洒满校园,用镜头镜头捕捉着师生最美的瞬间,一张张脸、一个个笑容、一句句关怀都是那么的美好,家校共育心灵花,她一直是践行者......
三、她用恒心铺路,温暖童心
2016至2024年间,她一直担任的是培智部班主任,全校阳光体育和律动以及绘本表演等教学工作。阳光体育课堂上,她面对的是全校所有的孩子,音乐再动听聋生听不见,节奏再鲜明培智学生又不配合,所有的舞蹈动作需要一个一个、一段一段的逐步分解,不仅如此,还要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简单明了的指令,这样才有可能完整的完成一句简单的歌词或一个舞蹈动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去享受教育的权利。特殊孩子毕业之后的方向在哪里?做什么?这是她从教数年来埋藏于心、反复思考的问题?肩负重任,为了能让特殊孩子在毕业后真正的融入社会主流,她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能够提供特殊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的地方,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与沟通中,终于在去年的3月,为学校争取到美容美发的实训基地。

四、她用初心铸魂,照亮特教征程
九年特教路,袁婷以耐心为舟、爱心为桨、恒心为帆,在特殊教育的长河中划出璀璨涟漪。当晨光掠过红安县特教学校的窗棂,她总会提前来到教室,用手语在黑板上写下 “今天也要勇敢”;暮色浸染操场时,她又陪着自闭症孩子一遍遍练习排队,直到星光缀满校服上的纽扣。那面印着 “爱生如子 德润无声” 的锦旗,如今静静悬在办公室,却时时叩响她的初心 —— 这不是荣誉的终点,而是使命的新起点。
她常说:“每个特殊孩子都是待点燃的烛火,而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挡风的烛台。” 如今,美容美发实训基地里,听障学生正用剪刀剪出整齐的发型;绘本课堂上,自闭症孩子能指着图画说出完整句子;阳光体育中,脑瘫患儿牵着同学的手跑完了全程。这些微光汇聚成河,流淌在袁婷用镜头记录的千余张照片里,定格在家长哽咽的致谢中,更镌刻在特教事业的年轮上。
从阳新县那个模仿手语的小女孩,到红安县守护天使的 “袁妈妈”,她用九年时光证明: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当培智班的孩子第一次喊出 “老师”,当聋生用手语比划 “我爱你”,当毕业的听障少年在美发店迎来第一位顾客 —— 袁婷知道,这便是特教路上最动人的回响,也是她献给每个 “折翼天使” 最珍贵的翅膀。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以粉笔为笔、讲台为纸,在特教这片沃土上,书写更多关于爱与坚守的生命诗行。